连日来,郑州市连续开展两轮郑州市域内开展重点人群核酸检测。

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派出234人次,前往西流湖社区、柳湖社区、郑东新区社区,累计为2995名重点人员开展入户核酸采集工作。
“再累也值了!”
晨曦里、夜幕下,他们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、带着采集物资“走家入户”,多数小区都没有电梯,“笨重”的他们只能一层一层往上爬,平日里身轻如燕爬到7楼都会气喘吁吁,这一次穿着繁重防护服爬到楼上,“感觉都要虚脱了。”连续两次参加入户核酸采集任务的功能科医师冯燕玲说道。

在郑东新区一个采集点,当医护人员到达时,小区停电了,为了不影响工作进程,全科医学科的刘佳囡、李霏霏爬上17层进行采集工作。望着高耸的大楼,他们没有退缩,走走歇歇,在休息3次之后,终于气喘吁吁地到达。
爬楼梯,只是入户核酸采集的一部分。不少被隔离的重点人群,居住得都比较分散,医护人员需要全副武装穿行于几个小区,这样一来,让原本就很辛苦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。

这次的一部分重点人群入户采集,是用“双检双采”法进行,这种采集不仅难度大,而单次工作量也增加了许多。“双检双采”即分别采集鼻咽拭子、口咽拭子两种类型标本,置于同一采样管中,共采集两管,以便分别在两个不同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机构进行平行检测,或同一机构分别用两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进行检测。
对于被采集者而言,这种采集方法让不少人都觉得不舒服,特别是孩子,难免出现哭闹。这种情况下,椎间盘中心乔海洋和她的同事就会耐心的解释开导,隔着面屏,短短几句话就说得格外费力气,但看到家长和孩子最后能配合完成采集,“再累也值了!”“我是党员,必须去!”
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,医院成立了党员突击队和青年突击队,在承担入户采集任务的过程中,他们积极向前,不但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任务,还在其他组需要支援时第一时间冲上去。

有些社区核酸采集任务重,康复医学科王伟伟、司晓培,超声科苏琳、健康管理中心李金康,完成手头的采集任务后,作为党员的他们带头前往支援,为了不污染车辆,他们主动选择徒步前往。
深夜里,他们的背影如同一道光照亮抗击疫情的道路。消毒供应中心的连雪,因为连续作战直接晕倒在楼梯上,甲乳外科陈静是一名党员,她知道后不顾辛苦就赶去支援连雪所在的小组,慢病中心的简荣荣作为青年突击队一员,也第一时间参与支援。
“这是我分内的事!”
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,有很多双医家庭,他们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,为尽早尽快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

8月10日晚上的线上家长会,车向东、崔艳艳夫妇注定要错过,因为夫妇二人连夜奋战在入户核酸采集的“战场”上。“孩子的事不是错过一次两次了,本来这次说一定参加家长会,没想到临时出任务……”麻醉手术部的崔艳艳说起孩子时,双眼不禁红了。
清晨五点,51岁的病理科主任金成玲带领组员完成最后一组采样任务。在采集的过程中,金成玲多次出现早搏现象,但她为了不给组员增加负担,都坚持完成任务。

内镜中心的董小虎,半年前才做了心脏支架植入术,抗洪救灾志愿者、核酸采集任务,他一次都没落下,即便身体承受着巨大压力,他都坚持到最后,“这都是我分内的事,不去我自己心里都过不去,我这身体没事。”

作为一名党员,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,董小虎们始终在行动,他们与时间赛跑,与疫情博弈,在抗“疫”一线贡献着他们的力量,用行动证明救死扶伤、甘于奉献的初心,助力筑牢疫情防控的防线。

每次的坚守与付出,都是为了早日迎来这座城市的喧嚣。晨曦里,夜幕下,他们的每一个身影都值得歌颂。谢谢你们!
统筹:刘旸
责编:张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