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意愿不容置疑,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潮汐中,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觉察:在创新中打造竞争力比漫无边际的搜寻管理真谛重要得多。
众所周知的“摩尔定律”被用来形容半导体科技的快速变革:平均每过18个月,半导体芯片的容量就会增长一倍,成本却减少一半。今天,知识资本化、创新加速化、创新终身化已泛化为常态,楼梯企业想生存的更好,创新是唯一的途径。
美国管理顾问詹姆斯·莫尔斯说:竞争的唯一优势来自于超过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。此时,企业已别无选择地注定要刺痛迟钝的神经末梢,不断创新管理模式、产业结构乃至员工的知识技能,打造敏健的竞争力,避免在残酷的市场血战中败下阵来。毫无疑问,未来的成功创业者,将是那些基于创新型的精英个体。
据报载,浙江个私经济大会曾把浙商们的出身资料公诸于众,约有90%的民企精英出身寻常人家:如鲁冠球是打铁匠出身,奥康集团老总王振滔和荣盛化纤集团老总李水容出身皆为木匠。英雄不问出处,但是他们的成功秘诀却如出一辙:那就是杰出的创新能力。这个优秀的群体缔造的企业王国,印证彼得·圣吉的那句话:“具有高度自我超越的人,才能不断扩展他的创造生命中真正心之所向的能力。”
我们也不会忘记柯达,遍布大街小巷的黄色柯达店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。然而,《福布斯》杂志近期公布了2015年最可能消失的品牌调查结果:柯达位居首位。1997年,柯达公司市值达到300亿美元,而今天已经缩水到区区1.45亿美元。
柯达的英雄末路,并不出乎人们的意料。柯达舍不得放弃传统胶片领域的帝王地位,迟钝地面对数字技术的应用, 错失了创新机遇,最终无力回天。柯达的衰败可以说是疏于创新、惰于创新企业的一个缩影。他们悲剧性地印证了另一位管理大师的彼得·德鲁克的警告:不创新,就死亡!
那么,楼梯企业应该如何创新?
对企业来说,其生存的根本不外乎两个要素:一个是差异化,另一个是低成本。因为差异化决定着市场的认可度,而与之对应的是企业的市场发展空间。道理很简单:东西卖不出去或不好卖,生意自然就做不下去。而低成本决定企业的终极目标,因为只有傻子才会做“赔本赚吆喝”的买卖。这就是所有创新的目标,不管外表如何缤纷,这种因果关系就像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般。
我们用理智眼光去探询今天企业的创新状态时,仍然会遗憾地发现:对创新的浅层解读,是斫伤企业竞争力的致命动因。一是创新滞后,我们看到许多企业大量的创新往往起步于成熟期,也就是产品的生命周期已经较靠后的周期;二是简单模仿,有的企业学习国外过时的技术,这种滞后的模仿和消化,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惊喜。这些创新行为不仅形成不了差异化优势,反而推高了企业成本,最终造成了一部分企业不搞技改要死、搞了技改早死。
台湾最大的企业——做IT的鸿海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。
倒推二十年,鸿海集团只是做模具、电脑接插件。当时有成千上万的企业做这样的事情,但是为什么后来只有它成功了?
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找到了创新的路径——观念、技术和管理。鸿海不单制造产品,也提供一体化的科技设计,现在已朝向“创新管理”迈进,他强调“如何管理生产线,非常重要”。而这一切能够精确与差异化、低成本的目标对接,能够实时提供市场接受的、符合数量与质量的产品。
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告诉我们,缺乏创新的自觉和能力会对企业肌体造成严重破坏;而不满足自身的状态,在创新中赶超自我必然是成功的起点。此刻,我们不难理解海尔总裁张瑞敏用这样的语言表述他的心境:“我每天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、如临深渊。”
“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”。在改革创新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,“千帆过尽”的浩然景象必定是对“优胜劣汰、适者生存”生存法则的生动诠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