营销是一个过程,它不是一个名词。营销的状态是处于动态的,通俗讲就是营销的多样性。它的方式时时在变,即使是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中,同一家公司采用同一种营销方式,结果也是不同的。出发点很重要,过程也重要,结果更重要,问题在于重要性的力度没有标准。如:有的公司很喜欢用“同期对比率”公式,即去年与今年、今年与明年进行数据对照,看看是业绩如何,然后对比说明问题出在哪里。
其实,这种对比方式完全是错误的。因为去年可能公司处于创业期,今年公司处于发展期,明年公司可能就处于衰退期,如何对比?去年的管理者可能早已离职,今年的管理者可能是一个外籍;也有可能是市场环境改变、产品结构变化、主管或店长更换,甚至广告投放费用改变;或是通货膨胀。在市场环境中,在店面周边发生的政府拆迁、新商圈形成,甚至相关同行的质量、卫生、欺诈事件。在营销中,最现实的就是“此一时,彼一时”。
营销方式是没有结论的,但营销是有定势的。现在,有很多企业在崇尚西方商学院的营销理念,其实,这种管理理念是建立在成熟的公司体系中的。对于大公司而言,其组织架构、管理机制和营销模式不出现大的变动,只是在有能力、有魄力,可以胜任的范围内,起码也算是守城有余。在国内的外企业绩不好时,把不好的业务部分卖掉,或是董事会另聘一个总经理,虽然上层管理发生了变动,但公司的基本组织架构和运营模式是不会变的,如同西方民主所标榜的文官体制一样,中层核心体系是固定的。
但是对于一个不规则的市场环境,或是处于发展阶段的市场环境来说,营销方式肯定是不同的。尤其是很多处于创业型的企业,三五年的发展过程,根本没有建立自我预防危机机制,生存能坚持多久,只是一个时间性概念。从来就没有一家会一直格守“诚信”与“品质”的商业道德底线,它如同变色龙一样,会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而变。公司存在的根本就是逐利。于是,可以理解为什么西方的大品牌也会有质量问题、质检不过关,甚至受贿、侵权也是常见的情况。
营销的本质是动态的,对于一些庞大的公司来说,这种动态可能不明显,因为每年的业绩增长点能保持1%,这家公司就很不错。而对于一家中小型企业而言,即使增长点为50%,也不一定值得庆幸。大与小的对比,其实是一个相对值。
企业一直在求变,从平面营销走向动态营销,从活动营销走向连续营销,从造势营销到可持续营销。多元化发展就是一种企业生存的本身,如同松鼠一到冬天就要储存松果一样,公司战略也在动态中调整。如:云南白药除白药牙膏和养元青之外,未来可能还将全面进入个人护理产品,推出包括洗面奶、面霜、面膜等各类药妆产品。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同仁堂建立美容旗舰店,敬修堂设药妆店,马应龙推出眼霜……
当然,营销是一个动名词,需要对它进行科学的理解和诠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也有企业用另一种方式做动态营销。企业做大了,上层问题自然也会随之而来。